“張大夫,你講得這些服藥的知識太有用了,以前光知道有病吃藥,原來還有這么多講究呢!有大夫在身邊還就是好呢!”張擁濤聽著村民的夸獎,心里瞬間升騰起了自豪感,這種自豪感不比在醫(yī)院里成功做了一臺手術差。
10月29日,淄博市中西醫(yī)結合醫(yī)院骨傷科的張擁濤作為淄博市第五批“第一村醫(yī)“,被派駐到了周村區(qū)南郊鎮(zhèn),主要服務蘇孔村、李家村、青龍村三個村。駐村后,他迅速進入角色,從一名骨科大夫成為了一名“第一村醫(yī)”,把一名醫(yī)者的初心在“第一村醫(yī)”道路上繼續(xù)延續(xù)。
為全面掌握村民的健康狀況,有的放矢的開展工作,張擁濤駐村后首先進行了調查摸底,他所在的派駐村覆蓋總計人口3000余人,貧困戶低保戶有50多戶,村民中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多發(fā),患有高血壓的有129人,糖尿病43人,冠心病9人,腦卒中9人,殘疾人28人,65歲以上老年人232人。因病致貧、因病返貧,在農村貧困家庭中尤為凸顯。
在入戶調查中,張擁濤發(fā)現(xiàn)村民的健康需求很多,但健康保健知識匱乏,尤其是亂服藥的現(xiàn)象比較嚴重。在村民家中他先看“小藥箱”里有什么藥,在和村民聊家長中,順便把每種藥物也介紹了,過期的堅決不能服用,有些藥物是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用的,服用后應該注意什么,張擁濤耐心地為村民進行用藥知識的科普,同時還把村民關心的醫(yī)保知識以及健康淄博一卡一碼通政策傳遞給村民。
在走訪到村民孫大姐家時,張擁濤發(fā)現(xiàn)孫大姐患有類風濕關節(jié)炎,長期靠藥物維持病情,急性期發(fā)作時甚至需要住院治療。孫大姐的丈夫十年前因車禍傷到頭部,生活不能自理,孩子還在上大學,一家人的生活支出只能靠大姐病情穩(wěn)定后種點蔬菜及政府補貼勉強度日。就是這樣一位困難的“老”病人,她竟然不知道辦理慢性病能省錢。張擁濤詳細告知了她如何辦理慢性病就醫(yī),如何省錢又能有效的治病。孫大姐聽后喜出望外,不但能治療身體疾病還能緩解家庭困難,這對因病致貧的孫大姐一家來說,簡直就是福音了。
短短幾天的時間,張擁濤在“第一村醫(yī)”的崗位上,幫助村里的很多“老”病人解決了許多困難,雖然看似都是小問題,但對村民來說卻是事關民生的健康大問題。這也更加堅定了張擁濤在“第一村醫(yī)”道路上繼續(xù)踐行醫(yī)者初心和使命的決心和信心。